我的讀書情結
發布:管理員 發布日期:2019-09-19
我年少時的業余愛好,除了游泳和打乒乓球外,就是讀書了。說是讀書,其實就是看課外書籍和刊物。喜歡書籍就像饑餓的人渴望面包一樣,到處一本又一本地搜集不要花錢的書——有從圖書館里或同學那里借來的,有與同學互相交換的,記憶中有《中國少年報》、《少年文藝》、《兒童文學》、《收獲》、《小說選刊》等刊物,還有小說,戰爭類、武俠類和科幻類的,我都喜歡看,那種獵書的渴望至今仍記憶猶新。
每天放學后,我做完了作業,天色已接近黃昏。趁著落日余暉,晚餐之前的空檔,我搬一小板凳坐在自家的門口津津有味的看書。黃昏的天光和樹影柔和而溫暖地抱擁著我,書里的奇妙世界使我入迷。少年時期看到小說基本上寫的都是關于俠客、戰爭、建設的,描寫親情、愛情、人情方面的書比較鮮見??赡切┻b遠而陌生的世界,通過作者筆觸的演繹,人物、場景、是如此鮮活地呈現在我的眼前,多年以后,閉上眼睛,一副副生動的畫面還能如此清晰地從心頭流過——好人與壞人、炮火和硝煙、翻身的工人農民,還有國家建設的成就……
母親有時會限制我看課外書的,特別在黃昏不準看書看得太久,說是容易得“雞婆眼”。 可我有時看書入了神,連母親叫了多次都沒聽到,少不了要受到些責罵。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,沒時間管我。
1966年秋季開始,一場大風暴在中國大地掀起,學校停課了,中學高年級學生都去鬧革命。到處紅旗招展,大字報鋪天蓋地。這當口我剛進初中大門,對周圍發生的事物感到既新鮮又好奇。在那場大革命中,大部分書籍都在審查階段,有些書籍被視為“毒草”,既然是毒草,怕事的家長是不準孩子們拿出來讀的,于是有許多我喜歡看的書就不能公開看了,連原版的《林海雪原》都被打入冷宮!在當時的派性斗爭中圖書館也遭到關閉,想看的書也沒處借了。懵懵懂懂的我只得每天約了幾個同學去街上看“大字報”。這幾年正是我從少年成長為青年時段,對外部事物有著強烈求知欲望。無奈錯過了幾年學習的大好時光。當時人們舉著《紅旗》、虔誠的讀著“兩報一刊”,看到是形勢一片大好。
參加工作在建筑工地摸爬滾打了幾年,在讀《老三篇》的同時,居然還看過手抄本《第二次握手》和《少女之心》!
有了工作經歷,我幸運的又回到了學校,在校除了學習專業書籍以外,也千方百計的獵取各類書籍。特別是在電影《春苗》第二次公演后,慢慢的毒草也沒“毒”了!《基督山恩仇記》《察特萊夫人的情人》這些書公開發行,新華書店里面的書又多起來了,一到周日我就騎著自行車到新華書店,在里面一泡就是一天,因為在這里看書是不要錢的!一走進書的世界,任目光像雷達一樣在書與書之間搜尋,如饑似渴汲取養分。
通過讀書,使我理解了高爾基說的“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”這句話的內涵。
其實到現在,很多很多看過的書的內容我都忘記了。但我一直認為,忘掉的只是表面的東西,比如故事、情節,甚至書名和一些作者,有一些深層的、無法觸摸,甚至無法清晰描述的東西已在內心沉淀了下來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它們融進我的血脈里,流遍我的全身,影響著我的性情和行為。邁克爾·柯蒂斯導演的電影《卡薩布蘭卡》中說過,你現在的氣質里,藏著你走過的路,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,我也深以為然。
也許執著于少年時代的讀書情結,即使現在有豐富多彩的熒屏電視節目可看,我還是丟不掉看書的習慣,從不去想讀書要有什么實用,而是以一種輕松閑在的心態去讀書,好讀書不求甚解,書非趣不能讀也,
現在讀書可方便了,只要你有時間,可以去新華書店或圖書館看書,還可以上電腦看電子版本的書籍,坐車途中在手機上也可以博覽書海。讀書使人體會到思想的廣度和深度,享受精神上的樂趣。